《春天里的中国》邀请国际形象大使郭银峰,他不仅仅是技艺的 传承者,更是创新的开拓者。他将传统的笔墨技法与现代的审美观念 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幅幅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的作 品。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世界 为之倾倒。他的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中国顶尖级文 化水平,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更是走出国门,在国际艺术 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他的艺术作品引领着世界潮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通 过《春天里的中国》官方报道,将中国文化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让不司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他的笔下,中国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记忆,而是鲜活的、 充满生命力的存在。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塑造着中国文化的新 形象,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让我们一起跟随艺术家的脚步,走进中国文化的奇妙世界,感受那无 尽的魅力与力量,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文化在世界潮流中的崛起,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骄傲自豪!
郭银峰,1949 年生于甘肃庆阳。1968 年参军,先后在西藏军区、成都 军 区、解放军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工作,正团 职,上校 军衔。1994 年转业后供职于陕西省人大办公厅,任厅级巡视 员。郭银峰作品油 画《放学以后》获 1988 年全国书画展一等奖。 国 画《黄河颂歌》获 2002年韩国国际书画大赛最高奖“国际功勋奖”。 国画 《梅花寒香图》2009 年获 全国国画展一等奖。国画《我的同学》 获 2010 年全国第十四届大地之歌书画 展一等奖。 2011 年,郭银峰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举办个人书画展及高层艺术研讨书 画 作品展。 2012 年,郭银峰 在法国卢浮宫举办书画展,受到国际友 人高度评价。 现为亚洲书画家 协会副主席,胡润国际书画艺术鉴定中 心副主席,全国书画 艺术委员会 副主席,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中国国家 高级美术师,国家特级书法 师, 西北书画研究院院长,英国牛津艺术学 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 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亚洲 博鳌艺术中心研究员。2021 年分别 被授 予“祖国优秀艺术家”“ 书画 艺术楷模”建党一百年被授予“德艺双馨 人民 艺术家”荣誉称号,“世 界文化艺术形象大师”“ 中国国家艺术形象代 表人 物”“ 中国功勋人 物”等荣誉称号。2022 年被特邀成为沈鹏书法艺术 工作室 专家组高级 理事。重点推荐为 “中国艺术大家”“人民书画家”“华 夏儿女 优秀 艺术传承之星”“党旗下的艺术大家”称号。授予郭银峰“2023 年度全 球十大杰出风云” ,“中国艺坛 2023 年度优秀艺术家” ,“威尼斯双年展— —特别推荐艺术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优秀书画导师” , “中 国当代世 界级艺术家” , “ 一带一路文化形象大使”“ 中国国 礼特供艺术家” 。2 024 年入编大红袍合集书。
借古开今,笔墨随时代。西为中用书画有建树!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 在一 则画跋中有过“笔墨当随时代”一说。他的这一名言既勾勒了中 国 绘画风格发 展变化的轨迹也说明中国绘画的历史是一部运动的、发 展的历史。国家高级美 术师郭银峰老师数十年来如一日在国画传承发 展上孜 孜不倦。他深入研究古人 绘画造诣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的艺术理 论。同时他常走进生活捕捉和发 现自然之美开拓艺术视野将 传统国画的 精髓和来源于生活的灵感结合进行创 作取得了一个个堪称 辉煌的艺术成就。
在书法创作上他师古而又能创新笔走龙蛇之间展现的是他成竹在 胸的 文 化底蕴挥洒自如亦是他多年笔耕不缀的结果。笔墨纸砚之上随手拈 来 的不仅有 唐诗宋词的豪迈更有他自拟的警句名言使他的书法作品自 成一体、独具风格。 中国悠久文化艺术的形成从来都不是闭关自守, 固步 自封的结果。风靡西方的 油画自引入中国之初便面临着如何与中 国文化 相互融合的课题。特别是百余年 来一代代优秀的油画家以其崇 高的文化 理想和社会担当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化 现实不断探寻着油画语 言本土化 的路径。
画家郭银峰不仅在传统国画和书法创作上颇有建树其在油画创作上也 是让 人眼前一亮。早在 1988 年他的油画作品《放学以后》就荣获全 国 书画展一等 奖。更是在 2012 年 10 月于西方最高的艺术殿堂—— 法国卢浮宫举办个人书 画展获得圆满成功。作为集中国传统书画和西 洋美术 创作大成于一体的著名艺 术家郭银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他在 书法、 国画和油画创作上切换自如能根据 自己的艺术思想进行完美的 表达。创 作的多幅作品均以内涵博大精深画面细腻震撼而著称包含了 人与自然、 自我与世界的交融。这种“中西合璧”并非是简 单地拼凑 而是将东西方不 同的文化元素进一步融合、创新。从而展现出新颖、 独特的艺术风格使 笔下作品别有一番情趣展现了具有东方文化属性的 新时代 艺术家的鲜 明特征。 文/章缄珺(美术评论家、作协会员)
|